来源/网络截图
评论员 张子涵
近日,河南中牟一中学上演了引发争议的一幕:家长们在地上跪成一排,学生疑似蒙眼在众人搀扶下从家长背上踩过。活动现场配有抒情背景音乐,视频里传来“走吧!走吧!”的声音,有女生摘开眼罩,发现跪地的是自己父母,当场就哭了……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。事后,学校发布情况说明称,有的班级举行“感恩教育”拓展活动,因具体细节考虑不周引发误解,对此表示歉意。
此前,就有“打鸡血式”“催泪式”的感恩教育活动受到不少学校追捧,同样也遭到质疑,因为这非但不能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,反而粗暴地践踏了家长的尊严,破坏了家庭的温情。学校称取得了家长的同意,但想想也知道,对于学校以“家校共育”为名提出的要求,家长很难反对,往往只能被动配合。
教育的本质是“心灵唤醒心灵”,而非用集体意志取代个体判断。感恩,源于内心的自觉与情感的共鸣,是一种正向、温暖的情感流动。它建立在平等、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之上。学校的做法将父母的爱矮化,让子女背负上了沉重的“亏欠感”。真正的感恩,是“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”的自然回馈,是看到父母辛劳后主动分担家务的体贴,是理解父母不易后奋发学习的动力。感恩绝不是通过一场令人不适的公开表演,在众目睽睽之下被“踩”出来的。
类似这样的“愧疚教育”出发点值得商榷。学校要教育孩子感恩,不能采取这种形式主义,更不能漠视学生、家长的人格尊严,否则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,还可能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。好的教育需要春风化雨,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,根本在于培养其独立意识与责任意识,而非用这样的形式进行“情感绑架”。
要杜绝此类情况,学校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,并且牢记,教育的核心,在于引导而非说教,在于启发而非强制。它应该融入语文课的字里行间,融入历史课的民族大义,融入班会课的平等讨论,更融入家校共育的每一个尊重与理解的细节之中,而非刻意制造的、违背常理的举动之中。
公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